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27篇
  224篇
综合类   356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135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in the context of both warming and increased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However,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mass loss and nutrient release in response to warming and nitrogen addition remain unclear. A 2-year decomposition experiment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warming and nitrogen addition on decomposition rate, a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ynamics. The effects of warming and nitrogen addition on decomposition of litter of Stipa breviflora, a dominant species in a desert steppe of northern China, were studied. Warming and nitrogen addi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litter mass loss by 10% and 16%, respectively, and moreover promot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litter in the first year of decomposition, followed by an immobilization perio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arming and nitrogen addition on mass los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litter were also found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warming and nitrogen addition increased litter mass loss through altering litter quality.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global change factors could be highly important in driving decomposition responses.  相似文献   
42.
提取箬竹和马尾松叶片总黄酮作为天然保鲜剂用于橄榄浸泡处理,以研究竹叶和松针黄酮提取液对橄榄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竹叶和松针黄酮提取液均能对橄榄果实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其中 393 mg/L 竹叶黄酮提取液、330 mg/L 松针黄酮提取液处理的橄榄果实好果率均高于对照,贮藏第 77 天时,橄榄好果率分别为 76.11%、78.89%。2 种处理均可延缓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下降,促进多酚含量下降,提高橄榄果实的糖酚比,能有效改善橄榄果实贮藏期内的鲜食品质。  相似文献   
43.
吉林省不同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吉林省不同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变化,对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生态区28个县(市)的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时期、幼虫发育和化蛹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东部生态区大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只有1个落卵高峰期,未发现第1代幼虫化蛹,仍为1代发生区,而在伊通县和集安市有部分幼虫化蛹,已由1代发生区变为1代为主兼1.5代发生区;中部生态区大部分地区有2个落卵高峰期,未发现第2代幼虫化蛹,已由1.5代发生区变为完全2代发生区,而在双辽市和梨树县出现第3代低龄幼虫,已变为2代为主兼2.5代发生区;西部生态区大部分地区有2个落卵高峰期,未发现第2代幼虫化蛹,仍为2代发生区,而在通榆县出现第3代低龄幼虫,已由2代发生区变为2代为主兼2.5代发生区。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世代发生数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4.
气候变暖对阿勒泰地区春玉米播种期和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并基于Kriging插值法,分析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春玉米播种期及种植布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50年≥10℃积温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现象,其倾向率分别为0.3、1.3、1.6 d·10a-1和57.1℃·10a-1,且突变年份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县市春玉米播种期提前3~8 d,生长季延长6~11 d。突变前青河东部不能种植春玉米,晚熟品种不能种植或种植风险较大。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春玉米不同熟性品种可种植区逐渐东扩,各县市春玉米在品种熟性上均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由不能种植到种植早熟、早熟向中(晚)熟、中晚熟向晚熟品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5.
通过造林和再造林,增加森林碳汇量是目前公认最经济有效地解决CO2浓度上升的方法之一,人工林的碳汇作用也被认为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根据国内外植树减排的计算规则,结合干旱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干旱区规模化植树CO2减排效果的计算方法,对植树减排计算因子的获取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林业碳汇的系统研究,明确和量化我国干旱区人工林造林再造林对全球气候变暖所作出的贡献。研究可为干旱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管理提供方法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藤茶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的来源于江西定南、湖南茶陵、湖北恩施的三地藤茶的根、茎、叶、花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三地藤茶根、茎横切面结构差别不很明显,在皮层中的部分薄壁细胞内都含草酸钙簇晶,湖北和江西藤茶茎的表皮细胞上有非腺毛.在叶的叶肉组织和中脉附近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簇晶或针晶,江西藤茶叶下...  相似文献   
47.
介绍了湖南省永州市柑桔生产概况和布局现状,从气候变暖的实际出发,提出永州市柑桔规划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48.
广西柳州产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粟本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33-12935
[目的]建立松针中莽草酸测定与有机溶剂提取分离方法。[方法]以水为试剂提取分离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用NH2色谱柱,乙腈和2%H3PO4(90:10,V:V),柱温2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3nm,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莽草酸含量。[结果]所得样品供试液中莽草酸杂质少;线性范围为0.29~2.88μg(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0%,RSD为0.74%(n=5)。[结论]提取分离方法高效、环保、成本低;HPLC法适用于松针及其他天然植物中莽草酸的测定;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平均含量为1.14%。  相似文献   
49.
吴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8-9920
[目的]研究近38年沈阳沈北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沈北新区1971~2008年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沈北新区气温、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近38年来沈北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均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0.3、0.1℃/10a和79.1、76.7(℃.d)/10a。最寒冷的12和1月呈下降趋势,其他各月均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大于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夏季升温幅度大于冬季,这一分析结果与很多学者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复种指数提高,中晚熟品种栽培界限北移,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旱涝灾害的风险和促进了病虫害的加重。[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和增强当地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
利用中值检测方法研究近45年山东极端冷暖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文华  张玉洁  王佳刚  赵勇  慈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54-1558,1694
利用山东省9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中值和Hampel提出的一种新的极端事件检测方法,检测并分析了山东极端冷暖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日数无显著变化,极端暖日数趋于上升;极端冷事件显著减少,具有明显的年代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为极端冷(暖)事件的高发期,70~80年代中期均有所减少;90年代中期以后为极端暖事件高发期,而极端冷事件急剧减少。在空间分布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极端冷事件趋于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则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增加、鲁西南和鲁西北减少的径向分布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明显变暖背景下,山东省极端暖事件的线性变化正趋势范围明显变大,大部分地区的极端低温日数的变化趋于平缓,极端冷日数仍以迅速减少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